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2 08:41:21   浏览:84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广东省科委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广东省科委


(1988年3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研究、饲养、供应、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使实验研究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安全评价符合标准,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系指经人工繁育、品种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各种动物实验或作为生物制剂原料的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非人灵长类常用动物,以及兔、犬、猪等用于科学实验和检测的其他动物。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从事实验动物研究、饲养、供应、使用的单位(以下统称实验动物单位)。
第四条 除科研系统和自养自用的单位外,凡从事营业性活动的实验动物饲养、供应单位,必须根据有关规定办理工商登记。
第五条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由省科委主管,市、县科委协助管理。
省科委委托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以下简称省监测所)负责实验动物检查督促和处理有关事宜。
第六条 凡饲养、供应、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室,必须在本办法生效后六个月内向省监测所提出单项或多项申请,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报省科委批准登记,并发给实验动物单项或多项质量合格证;以后每年复检一次。
发表科研论文,鉴定和评价研究项目,必须注明所用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来源及其质量合格证号吗。

第二章 实验动物繁育室设施
第七条 实验动物繁育室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根据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能力的需要,建立便于工作和管理的房舍、活动场地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
(二)室内地面坚固、不渗水、易消毒清洗,排水方便畅通,天花权及墙壁易于清洗;
(三)外墙、屋顶、天窗、门窗和里外相通的管道,设有防止野生动物、蚊蝇和其它害虫侵入的设施;
(四)有良好的送风、排风、降温、保温和照明设备。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动物的需要,室内温度为十六至二十八摄氏度,湿度为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噪音为六十分贝以内;
(五)进入饲养室的通道有消毒装置;
(六)对于不同来源、品种、品系的实验动物,或同一来源、相同品种、品系而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实验动物,必须分开饲养;保种、繁育方法必须符合实验动物微生物学、遗传学标准,并有微生物学、遗传学监测控制报告和繁育记录。
第八条 凡进行传染性、中毒性、放射性、致癌性、致突致畸及致死性实验的动物实验室,应根据安全防护的要求进行建筑或改造。
第九条 实验动物笼器具应选用无毒性塑料及不锈钢、铝合金制作。
使用不易清洗消毒的旧式瓦罐、铁木竹制或水泥砌制笼具的单位,应在本办法生效之日起二年内分批更换完毕。

第三章 实验动物饲料和饮水
第十条 实验动物饲料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动物需要,按《实验动物饲料营养素参考标准》的规定配制。严禁在饲料中添加与营养无关的抗生素类药物。
第十一条 直接用于饲料(如蔬菜、水果等),要保持新鲜、洁净,并经灭菌处理。
凡霉烂变质、受化学毒品污染或有杂质的饲料,不得用于饲喂实验动物。
第十二条 实验动物饮用水:普通动物(CCV)及清洁动物(CV)的饮用水必须符合城市饮水卫生标准,无特定病源体(SPF)和无菌动物(GF)的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第四章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
第十三条 实验动物饲养工作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热爱本专业的人员担任。饲养规模较大的单位,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中高级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 从事实验动物研究及管理工作的人员,其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的技术职务聘任系列考核和晋升。
第十五条 实验动物单位必须加强卫生管理,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保健津贴,确保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患病期间不得继续从事实验动物饲养、研究工作。

第五章 检疫和传染病控制
第十六条 凡从实验动物室外引入实验动物,必须实行隔离检疫。经检疫健康的,方可饲养、使用。
第十七条 实验动物的预防接种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实验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或其它严重疾病时,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为控制病源扩散,实验动物的尸体、垫料、粪便、污水及其它排泄物,必须按卫生标准处理,不得任意排放或丢弃。对可能被感染的动物应全面检查,分别进行隔离治疗或销毁,被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要彻底消毒,严禁将发生传染病的实验动物及其同场(室)的动物出售。

第六章 实验动物供应和使用
第二十条 供应单位必须持实验动物单项或多项质量合格证,按《大鼠和小鼠遗传质量监测参考标准》和《实验动物病原体监测等级标准》的规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实验动物。
第二十一条 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使用自己饲养并经检验合格的实验动物,或经批准登记的饲养场供应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实验动物。严禁从农贸市场购买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第二十二条 凡使用未经认可合格的实验动物的单位,有关部门应对其研究项目停止拨款,研究结果不予承认,检定或评价报告视为无效,研制的药品、生物制品或其他产品视为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 实验动物的进出口,必须符合国家动植物检疫及有关规定,持有实验动物特定需要与技术要求的证明和记录。
第二十四条 实验动物的装运工具应安全、可靠,足以防止动物逃跑或疾病传染。运输应有专人负责,运输过程中不得将品种、品系或等级不同的实验动物混装。

第七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遵守本办法并作出显著成绩者,主管部门应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实验动物单位,由省科委限期整顿改进;逾欺不改进者,予以关闭或给予其他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发生疫情不报的,使用或出售不合格实验动物的,防护措施不力,造成疫病扩散和人员中毒、致伤、致死等严重损害的实验动物单位,应追究其经济责任;对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按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科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1988年4月1日起执行。
附件(略)



1988年4月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5年6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水污染的防止
第三章 水污染的治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小清河流域水污染,改善和保护流域及莱州湾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流域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小清河流域是指济南市、淄博市、滨州地区、东营市和潍坊市向小清河干流汇水的区域。
小清河流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由省和小清河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其水污染的监督管理工作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
第四条 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改善小清河的水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条 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目标,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小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确定的综合治理总目标提出,并分步组织实施。
第六条 小清河流域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水污染防治目标,制定本辖区的水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省和小清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把小清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长期固定的资金渠道,并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
第八条 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应当纳入省和小清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和评价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省人民政府每年都应当对小清河水污染的防治情况进行专门检查。对依法履行职责做出显著成绩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应当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行政责任。
第九条 省和小清河流域的各级人民政府每年都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小清河水污染防治的情况。
第十条 小清河流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水污染的防止
第十一条 小清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辖区水体功能区类别,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和城乡建设布局。
禁止建设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化工等污染严重的小型项目。已建成投产的,由县级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转产或者关闭。严格限制发展水污染严重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确需发展的,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和省治理水污染的有关规定审查同意后,方可按基
建或者技改审批程序报批。
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建设项目,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同时配备水污染防治设施。禁止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
第十二条 对小清河干支流的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目标和水质标准要求分阶段提出,并逐级分解下达执行。
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地)、县(市、区),不得新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扩建、改建项目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第十三条 小清河流域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污河道的管理,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改变污水流向。
第十四条 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
对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计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等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银行不予贷款。
第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由持有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评价单位必须提供完整、规范、准确的评价报告,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十六条 小清河干流的港口、码头必须设置残油、含油废水污物的处理设施。新造二十二千瓦以上的船舶应当配备油水分离器和集油器,原有的二十二千瓦以上的船舶应当限期改造配置。船舶产生的残油、含油废水、污物必须回收处理。
船舶排放含油废水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事海洋运输、捕捞的机动船舶进入小清河的,执行内河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装运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货物的船舶,必须采取防溢流、防渗漏、防散落的措施。
第十七条 小清河流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控制面源污染危害。
第十八条 建设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章 水污染的治理
第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小清河干流的市(地)行政区交界处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断面,监测、监督有关市(地)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凡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的,该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必须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向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缴纳超总量排污费。
小清河流域的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小清河干支流的县(市、区)行政区交界处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断面,并向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征收超总量排污费。
超总量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条 小清河流域的市(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监测、监督其上游市(地)或者县(市、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地)或者县(市、区)可以向上级人民政府检举或者控告。
上级人民政府对有关市(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检举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检举或者控告单位。
第二十一条 小清河流域的市(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辖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所辖排污单位,对排污单位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二十二条 对小清河流域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应当明确规定持证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年度排放污染物削减数量。
第二十三条 小清河流域的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许可证准许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并缴纳排污费。
排污单位不得超总量、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对超总量、超标准排放的,除限期治理外,按规定标准征收二至三倍的超总量排污费或者超标准排污费。
超总量、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不得被评为先进企业或者先进单位。
第二十四条 小清河流域的排污单位必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承担治理污染费用。在污染治理任务完成前,不得扩大生产规模。
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建立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规定,造纸、酿造行业的排污单位在治理期间可以提取企业污染治理资金,作为自筹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和偿还治理贷款。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和小清河流域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确定的重点治理的排污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关停。
第二十六条 小清河流域重点污染源治理所需资金,主要由污染严重的排污单位自筹解决,省、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及其财政、环保、经委等有关部门按照《规划方案》规定给予扶持。
第二十七条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必须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小清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规定期限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城市生活污水必须进入城市排污管网。城市排污管网的污水应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第二十八条 省及小清河流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防洪、灌溉、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在规定期限内,清除小清河河道底泥,完成小清河引水补源工程建设任务。
第二十九条 小清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小清河干流防洪除涝、补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按照《规划方案》规定,通过流域内市(地)自筹、省财政给予扶持和其他有关部门按原投资渠道分担等方式解决。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小清河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课题应当纳入省科技攻关计划、工业化试验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对污染严重的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难题,省科技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通过示范工程推广应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有关处罚规定处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按本条例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规划方案》要求落实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的,由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财务制度,截留、挪用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的,由有关主管机关责令其限期归还。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新建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化工等污染严重的小型项目的,除由县级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转产或者关闭外,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违反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而擅自施工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其限期补办手续;逾期未补办手续的,责令其停止施工或者
关闭。
第三十六条 对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批准之前,为建设单位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而承担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其评价结论无效,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评价所获收入一倍的罚款。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自身的过错,作出的环境影响评价未获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船舶不配备油水分离器和集油器,对船舶产生的残油、含油废水未进行处理的;装运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货物的船舶未采取防溢流、防渗漏、防散落措施的,由港航监督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依照本条例处罚的罚款收入,应当上缴同级财政,纳入排污费管理,不得挪作他用。违反规定挪作他用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
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未尽事项,适用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1年1月11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小清河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1995年6月14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


泸市府发〔2001〕6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属及驻泸医疗卫生机构:
  现将《泸州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四月四日

泸州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为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指 导意见》和省政府批转的《四川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 泸州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引入竞争机制为核心,着力推进城镇医药 卫生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 体制三项改革配套衔接、同步推进,兼顾国家、单位和职工的利益,既要把人民群众的健康 服务搞好,又要把高昂的费用降下来,同时又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结合。
  (二)改革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初步形成 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医药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医疗 卫生条件和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让群众享有价格比较低廉、质量比较优良的医疗服务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一)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目标要求。切实转变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用法律、行政、经 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实现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市场的全行业管理。
  2、主要内容。将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由过去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通过贯 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按照准入条件和合理布局的要求,加强 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和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建立公平竞争的医疗市场环境上来,为扩 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主权,促进各类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打 破医疗卫生机构的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线,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3、方法步骤。与政府机构改革同步实施,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新界定卫生行政管理职 能,进行事权划分,今年内完成职能的确定和调整,逐步实现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 的转变。这项工作由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实施。
  (二)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改革
  1、目标要求。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理顺和完善现行卫生执法监督 体制,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执法监 督新体制,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建立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秩序。
  2、主要内容。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职责,将原 来由市、县(区)卫生事业单位承担的各项卫生监督职能集中,与医政、中医等执法职能合 并,成立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依照国家的 法律法规,行使在本辖区内的卫生执法监督职责,形成集中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新体制。
  3、方法步骤。将卫生执法监督职能从原市、县(区)预防保健、卫生检测等机构中分离, 集中组建市、县(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为体现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市和江阳区、 龙马潭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合并,组建泸州市卫生监督所,其它县(区)单设卫生监督所。 市、县(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可在乡镇、街道设置、派驻执法监督人员,承担相应的卫生 执法监督任务。这项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与机构改革同步,于今年启动, 争取年底结束。
  (三)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1、目标要求。通过将医疗机构划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分类管理,使政府能以财 政、税收、物价等各种经济手段调控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卫生资源的配置利用,同时引入 竞争机制,使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围绕质量和效益展开竞争,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满 足医疗市场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2、主要内容。根据医疗机构的投资渠道、经营性质及功能任务,将市县(区)医疗机构划 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并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和价格政策。非营利性医疗 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 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3、方法步骤。具体实施按川卫医发〔2000〕91号《关于印发四川省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实施意见的通知》确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进行,争取在今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医疗机 构投资渠道、经营性质、功能任务的确认,以及医疗机构的分类和重新登记注册工作。这项 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四)加强卫生资源的宏观管理
  1、目标要求。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根据《四川省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泸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卫生资源结构、 布局的优化组合。
  2、主要内容。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准入条件和泸州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 展医药卫生事业的多种形式和投资来源的多种渠道,鼓励举办集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 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医 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的公立医疗机构和过多的床位,予以撤并和核减 ,或向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护理、康复等新兴服务项目转移,鼓励引导富余的卫生技术人员 向基层、社区服务组织、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医疗服务薄弱的地区流动。积极引导营利性医 疗机构调整服务结构,适应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分离国有企业的医疗机 构,将其纳入城镇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以优势骨干医院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医 疗服务集团,扩展技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方法步骤。在对全市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市、县(区) 卫生资源调整规划和方案,分步实施,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我市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 基本合理,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提高。这项工作由市、县(区)计委牵头、相关 部门配合,完成区域卫生规划;由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国有企业医疗机构的分离按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泸州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实施 意见》(泸委办发〔2000〕26号)规划的进度要求进行,争取在2002年年底前全部从企业分 离出来,纳入城镇医疗服务体系。
  (五)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1、目标要求。争取用3~5年的时间,在我市基本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在社区卫 生 服务组织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之间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 新格局,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镇 医疗服务新体系。
  2、主要内容。市、县(区)政府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 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以调整 现有卫生资源,盘活存量为主要途径,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多方 投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又符合相应条件的各类基层医疗机构都可以 申请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可申请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有企业分离出来的医疗机 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技术骨干,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在预防、 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社区 卫生服务组织的作用。
  3、方法步骤。今年起,在江阳区、纳溪区和龙马潭区进行试点,明年逐步推广,用3~5年 时 间在全市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这项工作由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 关部门配合实施。
  (六)卫生预防保健体制改革
  1、目标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改革,把预防保健与卫生执法监督分离,形成相 对独立的综合性预防保健体系。
  2、主要内容。以市、县(区)卫生防疫站为基础,成立市、县(区)疾病控制中心,负责 疾病预防、控制和调查处理传染病流行、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中毒等突发事件。将市防疫保 健站的妇幼保健职能分离,与江阳区妇幼保健院合并组建泸州市妇幼保健院,并挂江阳区妇 幼保健院牌子,承担市级妇幼保健工作及江阳区妇幼保健工作的职能,行政上隶属市卫生 局管理,在江阳区范围内的妇幼保健工作接受江阳区卫生局的业务管理。
  3、方法步骤。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与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同步实施,争取在明 年内完成。这项工作由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三、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的机制创新
  (一)转变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1、目标要求。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主权,使之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通过 深化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符合医疗卫生工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监督、单位 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科学分类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新体制和人员能进能出、职 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
  2、主要内容。根据任职标准,采取委任、聘任和公开竞争、择优选聘等多种形式任用医院 院长,并实行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在县及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逐步推行以事定岗 、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和内部待岗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 聘用办法(对卫生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对工勤人员实行 合同制),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生制。新进人员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制度,进行公 开招聘,择优聘用。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改革医疗机构工资分配制度 ,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自主权,将员工的收入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贡献大小等挂钩 ,严格执行内部考核制度和患者反馈制度,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 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可以实行年薪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研究制定建立卫生事业单位运行新机制的保障措施,按照市场配置与内部调整并举的原则, 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3、方法步骤。今年,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医疗卫生机构领导 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市级选择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试点,在县区扩大 试点面。2002年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2003年进行配套 完善,全部实行新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具体实施按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 〈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31号)的精神 办理。
  (二)推进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1、目标要求。逐步实现医疗后勤服务社会化。
  2、主要内容。凡能由社会提供的后勤服务,都应交社会去办。目前具备条件的应将后勤服 务从医院分离出去,成为面向社会的经营实体。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应实行内部分离,独立核 算,逐步过渡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也可将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分离出来,联合组建社会 化的后勤服务集团。
  3、方法步骤。今年选择一个医疗机构进行试点,明年推广,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社 会化。这项工作由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三)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和管理
  1、目标要求。通过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药品“ 虚高”价格等问题,降低患者的药品费用。
  2、主要内容。县及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医疗机构药品收支 结余全部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合理返还,主要用于弥补医疗成本以 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其他卫生事业,不得挪作他用。在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 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社区卫 生服务组织、门诊部及个体诊所除可经销由卫生部门审核、药品监管部门审批的常用和急救 用药,不得从事药品购销活动。
  3、方法步骤。从今年起,县及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具体按 照卫生部、财政部卫规财发〔2000〕229号《关于印发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 通知》的规定执行。今年选择1家医院,进行门诊药房改为零售药店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 在面上推开。这项工作由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四)保障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和医疗收费的知情权
  1、目标要求。在城镇医疗机构全面推行“病人选择医生”的制度和医疗服务收费公开制度 ,既保障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和医疗收费的知情权,又引进竞争机制,带动医疗机构内 部运行机制转变,全面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2、主要内容。职工可以自主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医,可以自主选择医生就诊,可 以在定点医院药房购药,也可以持医生处方在任意定点药店购药,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医务 人员之间、医院药房和社会药店之间的竞争。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实行动态管理,不搞“ 终身制”。医疗机构要增加医疗服务收费的透明度,要把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对外公示,实行 医药收费查询制和住院收费每日清单制,方便患者和有关部门查询、监督。对医疗保险定点 医院试行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公示制度,对每床日平均费用、平均每人次住院天数、住院费用 和门诊费用等主要指标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方法步骤。今年,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实行病人选择医生 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卫医发〔2000〕234号)的要求,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进 一步完善“病人选择医生”的制度,在二甲及以上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医药收费查询 制和住院收费每日清单制,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区域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试行医疗 服务收费公示制度。
  四、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一)规范药品生产秩序
  1、目标要求。通过严格执行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和强化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药 品生产秩序,提高药品生产质量,促进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
  2、主要内容。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医药行业发展规划,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认真 执行《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暂行规定》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新办药品生产 企业必须具有一个二类以上新药(中药两个三类以上),必须通过GMP认证。我市现有药品 生产企业泸州宝光药业、郎酒集团郎中药业、永正药业、泸医药厂等要强化生产质量管理, 争取在2002年以前通过GMP认证。支持和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和特 色产品。以药品生产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组建“产、学 、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我市药品生产规模化发展。
  3、方法步骤。根据我市药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分阶段强制推行GMP认证工作,今年年底前力 争完成郎酒集团郎中药业GMP认证,2002年底前完成泸州宝光药业GMP认证、泸医药厂水针剂 的GMP认证和永正药业GMP异地技改。这项工作由市药监局组织实施。
  (二)实行药品分类定价管理
  1、目标要求。通过实行药品分类定价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让患 者享受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药品。
  2、主要内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中的药品、预防用药、必要的儿科用药、垄断经营的特殊药品以及医院自制药品(制剂)实 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其它药品价格由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作价办法自主定价。在 药品销售各环节,必须按实际价格开具发票。价格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督检 查,对有违法行为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逐步实行由生产企业将建议零售价印在 药品包装上的办法。
  3、方法步骤。具体实施按照国家计委计价格〔2000〕961号《国家计委印发关于改革药品价 格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执行,由市物价局负责这项工作。
  (三)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1、目标要求。通过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药品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促进药品经 营企业规范发展。
  2、主要内容。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打破地区、行 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 带,组建规模化、规范化的公司,建立商贸、工贸或科工贸相结合的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 的药品经营企业跨地区兼并县级批发企业,将其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减少药品批发 企业数量。积极推动药品零售企业的连锁化经营,培育网络健全、管理规范的全市性医药零 售连锁企业。对国家批准的跨省和省上批准的跨地区连锁试点企业在我市建立药品零售连锁 网点,要优先审核颁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劳动保障部门在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时,应 优先选择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城镇新开办其他形式的药品零售企业要严格控制。
  3、方法步骤。通过换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为实施药品批发、零售的分类管理和药 品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打好基础,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培育1~2家网络健全、 管理规范的全市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这项工作由市药监局负责具体实施。
  (四)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
  1、目标要求。通过实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提高药品采购透明度,遏制药品流通 领域的不正之风,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
  2、主要内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医疗机构临床使用量比较大的药 品,原则上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医疗机构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行为主体,具有编制招标文 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医疗机构可自行组织或几家医疗机构联合组织招标采购,也可委托招标 代理机构开展招标采购。招标代理机构经省级药品监督部门会同省级卫生部门认定,与行政 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集中招标采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市 、县(区)卫生、药品监管、经委、物价、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组 织管理和监督,但不得参与、干预招标的具体活动,也不得从中谋取任何经济利益。
  3、方法步骤。按卫生部等国家部委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 规定的通知》(卫规财发〔2000〕232号)进行实施,今年选择2个医疗机构试点,明年扩大 试点,以后逐步推开。这项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五)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
  1、目标要求。坚持依法治药,加大监管力度,彻底治理药品市场,建立规范的药品生产流 通秩序,为患者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2、主要内容。要依法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施监督。严格执行《药品 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现有药品经营企业按GSP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 要求的,取消其药品经营资格。坚决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进入非 法药品集贸市场,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必须从合法的药品批发企业采购药品。加大药品质量 抽检和伪劣药品查处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伪劣药品和无证生产、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切 实加强对进口药品的管理。
  3、方法步骤。今年起,严格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务必解决 超范围经营、超方式经营以及出租、转让证照等问题,力争在两三年内彻底规范我市药品流 通秩序。这项工作由市药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五、明确对卫生事业的财政补助、税收和价格政策
  (一)明确财政对卫生事业的补助政策
  按照政府管理公共卫生事务和卫生机构及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明确对卫生事业的补助范围 及方式。对卫生行政部门及执法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管理和监督职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 支出。对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事业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 级财政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对政府举办的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以定项补助为主,政府举办的社区服务以定额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对上述卫生 机构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和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其建设资金可由同级计划、财 政部门根据项目的功能、规模核定安排。具体按省财政厅、省计委、省卫生厅川财社〔2001 〕3号《关于我省卫生事业补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二)实行适应医疗机构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税收政策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征免,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0〕 42 号《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四川省财政厅、省地方税务局川财税〔2000 〕32号《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医疗服务价格取消政府定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 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确定本单位的实际医疗服务价格。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 服务的收费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疗机构自行制定,同级物价、卫生、财政、劳动保障 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收费的宏观管理,坚决制止暴利。在改革的过渡期,继续实行“总 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综合考虑医疗成本、财政补助和药品收入等因素,调整管理权 限范围内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合理安排挂号、检查、检 验、治疗、手术、住院等各类收费之间的比价关系,适当控制大型检查设备的检查收费标准 ,适当放宽特需医疗服务和传统医疗服务价格。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机构实行不同的收费 标准,体现按质论价,引导患者合理分流。不同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收费标准等级差 率按30%以内安排。医疗服务收费实行目录管理,设立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应按权限报上级物 价、卫生等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收费。
  六、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与能否有效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密切相关,是一项非常重要又相当复杂的工作。要按照中央 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扎实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 传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方法步骤、政策措施,让广大干部、职工和人 民群众都能了解、理解和支持改革,充分调动医药卫生工作者及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让大 家主动参与、配合搞好这项改革。
  (二)切实加强领导
  各县区党委、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 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 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和实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也应建立相应机构或组织专门力量来抓这项工作,使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任务能落实到人,确保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精心组织实施
  市委、市政府定于4月份召开全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城镇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和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市委、 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具体 的时间要求为:4月底前进行宣传动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5月起进入实施阶段,争取用 3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市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与服务体系 。